接续着节前,谈下对时下市场的理解:
回暖的不止是深圳,而是包括深圳在内的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,具有相当的普遍性。
市场情绪有很大的恢复,市场成交在展开复苏,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,一二线城市正处在本轮房地产复苏的开端(这种复苏,主要不是人为炒作)。
复苏具备持续性,未来会越来越好,但会是温和复苏,不会出现2009、2015年重演。
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会比去年好,也会比三四线好,三四线将是调整的开始。
对于第四个判断,这里再解释一下:之前发过一篇文章说2019年将是小年《2018年实则是房地产“大年”,房价创2010年以来最大涨幅》,有粉丝在后台表达了困惑,因我在讲2019年是小年之前,发文谈过2019年一二线将比2018年好《2019房地产展望:比2018好,但不要指望“老配方”》。那么,说2019年是“小年”,是指整体性的成交量。因为小城市占据的市场份额达到半壁江山,小城市降温,整个市场的成交量会上不来,2019年市场成交量大概率会低于2018年。而基于结构性行情看,会有不同表现,一二线市场大概率是上升的,三四线市场则大概率相反。
我们不需要回顾去年的判断,来再一次证明自己说对了。就目前的市场,对于刚需而言,我个人认为依然是最好的市场,只是你想获得最低的价格,机会比去年少了一些。
一切有关市场走向的讨论,最终都要回归到供求关系上来。我们要看需求方发生了什么变化,还有没有人想买房子,如果有人继续想买房子,那么,供应方还愿不愿意盖房子。如果你想买但是人家盖房子不赚钱,即期供应就会减少很多,你就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。
考察节后的一些表现,可以来解释这次的复苏,以及继续判断这样的复苏具备可持续性。
需求没有减少,所以这是不变量(如果说变,那么是深圳的人口继续在增加,2018年比2017年又增加了49.83万,其中应届毕业生10.8万)。这是我们来看待这座城市的最大的基本面,意味着需求端会继续支撑房地产。短期价格皆由市场情绪决定,总有波动,但拉长周期,都不是事儿。
最直接的促动市场复苏,是利率水平的下降。这个我在很早就讲过了,利率水平第一步一定是要回到基准的。现在的真实利率水平太高了,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复苏。
但仅有利率是不行的,导致去年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,直接因素是房地产行业调控,但加剧整体市场下滑的因素,很大程度是整个外围环境、宏观政策以及经济走向。说到底,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柱、母周期行业,是无法脱离宏观大势而独善其身的。尤其在2018年,房地产与宏观环境的关系之密切,只有2008年可堪匹敌。
目下,所有的一切都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。
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都进入宽周期,前者犹抱琵琶,后者史无前例,2万亿的减税降负,非常有效的撬动了股市造好。
从改革逆流到改革重启,一系列承诺出现,尤其重点清理去年的“民企离场论”余毒。
贸易从僵局到走向和谈,虽不能回到蜜月期,但比去年可是好太多了。
宏观经济复苏迹象显露,新的PMI指数已经显示了这样的积极变化,大概率说,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了。
房地产行业调控也出现边际宽松,明里暗里放松的城市越来越多,不放松的也不存在从紧的可能。
股市本身的走牛,也在反向刺激参与者的市场信心。
这些积极信号,令市场信心出现了极大的恢复,这是两会之后市场最为明确的转变。我们所看到的房地产市场的复苏,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展开的。如果这些信号继续,那么,没有理由怀疑,眼下一二线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具有可持续性。
但同样,不要期待这样的复苏,会变成2009、2015的疯狂重演。我从来不这么认为,今时今日,依然如此。
压力犹在,丝毫未变。
我之前谈过房地产面临的两头灰犀牛。其中一个是住房制度顶层设计的大变——决策层已然认为通过市场化的供求关系来调节房价是失败的,政府对房地产的控制越来越无孔不入。大到房地产税,中到房地产价格管制,小到租金水平管制,微到公租房/商品房不能拉围墙,统统介入。这个顶层设计,间或有暂缓,但不会改变。比如限价限贷限购,小城市今年一定会出现非常多的松动,但是包括深圳在内的一线,很难,围绕着周边做些动作倒是有机会,但是根本性松动,除非出现天大的黑天鹅事件。
康达信湛江ISO9001认证咨询公司致力于卓越管理,更多ISO认证咨询业务:ISO9001认证咨询、ISO14001认证咨询、ISO45001认证咨询、IATF16949认证咨询、TL9000内审员培训服务都可以联系我们!致电客服专线:18923324126